close

startup-593335_640  

創業的起點是換位思考:創業不要怕失敗,我們要多給年輕人機會

BoniO共同創辦人葉丙成

如果要談創業最具體的建議,我會說好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對創業者而言,台灣不是雪中送炭的社會,空有好創意是沒有用的。特別是創業者,你要說服投資者來支持你,要有好的故事、好的說法,能夠打動投資者。很多投資者看的不是點子,看的是「人」。在你和投資者提案的時候,是不是真的能打動投資者的心呢?

再來,你的創意真的能解決問題嗎?如果只是有一個很炫的點子、很棒的創意,但是無法解決任何問題,不會有人支持你的創意。我常說:「問題就是創業的契機」,但是台灣很普遍的情況就是,大家碰到問題就忍耐或轉彎,很多創新的契機就沒了,這點非常可惜。成功的創業者往往是能洞燭先機,就是大家都沒有看出問題的時候,他卻能看出背後的問題。

台灣年輕人要培養換位思考的能力

舉例來說,就像是史帝夫‧賈伯斯,很多人說「他比消費者還要了解消費者」,當然我們不是每個人都能變成賈伯斯,但這可以給我們一個提醒,就是去找出消費者需要的是什麼,這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也是一種「換位思考」。台灣的教育體系很可惜的一點就是功利主義,我們的家長只希望年輕人把書讀好、考試滿分,焦點永遠是自己,大家很少去觀察周遭他人的需求或問題。我們無法「換位思考」,就看不到別人的需求。現在有很多人能力很強,但卻看不到別人的需求。空有一身專業能力,做的東西卻無法打動消費者,最後只能淪為「自我感覺良好」。這樣的商品當然無法打動人心。

我在台大開簡報課,很多人都以為那只是在教簡報。其實,我的簡報課真正要訓練的,是透過簡報來養成學生換位思考的能力:如何從別人的角度去看自己的商品。簡報只是一個媒介,我真正想訓練的是「換位思考」這件事,我認為這是台灣社會沒幫年輕人培養的能力,但這對有志於創新創業的人尤其需要。台灣的教育體系必須開始幫年輕人培養這些能力,讓更多人能從別人的角度思考,換另一種角度看事情。這種能力無論在行銷或是開發產品上,都是非常重要的。

這些能力除了透過簡報來訓練,還有另一個方式就是「觀察」,用心去觀察,面對各種不同的人、事、時、地、物,每個人會有怎樣不同的反應。當你有愈敏銳的觀察能力,就能夠針對不同的族群與差異去擬定應對的策略。除了「觀察」,也需要去接觸各種不同背景的人,表面的觀察不如深度的了解,真正去接觸、了解每個人的想法、以及作出決定時背後的成因等等,做好「人」的功課是最重要的。

「觀察」的能力如何培養呢?我認為「個性」其實有很重要的影響,每個人培養觀察能力的方式不一樣,我自己是滿喜歡閱讀傳記的。對我影響最大的書是司馬遼太郎的《龍馬行》和《德川家康全傳》,作者非常會描述德川家康的內心小劇場,也許只是一個決定,他就能夠寫到幾十頁的篇幅;我自己在作決策的時候也會在內心沙盤推演好幾回。「閱讀」能夠幫助我們思考和觀察,我不確定是否適用於每個人,但是文學對我的影響確實是滿大的。

創業絕對不要怕失敗,失敗也是一種投資

 

「創業」的定義是什麼?不一定是成立公司才叫創業,也不一定是賺錢才叫創業,我認為你能夠把一件事從頭到尾完成,這就是一種「創業」。另外就是要有很棒的商品,要有很棒的遠景,要能打動人心。這些事情不是一蹴可幾,需要時間的累積。除了說服投資者拿出資金,包括像現在很流行的募資平台也是一樣,其實都是要回到「打動人心」這件事。

 

千萬不要把每件事情都視為理所當然,所有事情都要腳踏實地去做去完成。創業絕對不要怕失敗,對年輕人而言,失敗沒有什麼損失。台灣有一個很可怕的潛規則,好像幾歲就要讀完高中、幾歲就該完成什麼,每件事都有一個時間表,按部就班,彷彿落後一、兩年就會輸在起跑點上,這種觀念是很可怕的。我在美國讀博士的時候,印象很深刻的是入學的時候有一個五十多歲的同學。我很驚訝,為什麼會有一個年齡差距這麼大的同學?後來才知道他是美國空軍中校戰鬥機飛行員退伍,在擔任空軍時期都在開戰鬥機,退伍後想繼續攻讀電機方面的博士。後來他跟我同年畢業,一畢業立刻就被一間大企業挖角了。

 

這件事給我很大的啟發,我們看人生的時間向度應該拉長,投資兩年、三年都不算什麼,大導演李安在成功之前不也是失業了六年嗎?在公司體系工作的人,努力久了就能學到許多基礎工夫,從這角度看,這些時間的蹲點是有價值的,可以看到企業運作的更多問題和規則。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很多在大企業裡工作很久的人,也常變得習於安逸,反而失去創新的動力,創業的成功機會相對較低。反而是具有創業經驗的人,即使失敗過後,還是有機會回到一般公司就業。

 

很多人說年輕人創業要做好準備,要有一定的格局,不要以「小確幸」為滿足,其實這些發言完全不合理。沒有一間大公司在當年創業時就能預料到後來的發展格局,你說Facebook在創業的時候,會想到今天的局面嗎?我認為年輕人創業就要勇敢,不要怕失敗。年輕人需要各種不同的經驗、不同的嘗試,在各種公司裡都有成長的機會,都能累積經驗。也不要小看任何時間的投資,即便是投入兩、三年的光陰,後來失敗了,這些經驗絕對都是一種累積。

 

我們這一代應該也要調適自己的角色,以前都是老師講、學生聽,但是現在我反過來去傾聽學生的聲音。公司的管理決策也是一樣,應該要給予年輕人更多空間,因為他們對於事情的體驗可能比我們這一代更多、更廣。我們要給予年輕人更多機會,特別是優秀的人才,一定要給他們更多發展的空間。愈大的公司確實有更多限制,特別是當你要拔擢新秀的時候,等於是要破格任用,所以這部分是需要繼續努力的地方。

 

認清自己,才能幫別人解決問題:共享、共生、共創,來交個朋友吧

 

Plan b共同創辦人游適任

 

說到創業,應該是我在唸東吳大學法律系二年級的時候就開始了。那時(二○○九年)我找了朋友一起合作成立設計工作室,然後去接一些外包的案子,主要是平面、展場設計等等(二○一三年賣給了另一間比較大的設計公司)。後來因緣際會,二○一○年正式開始邀了朋友一起成立了做校園公共自行車系統的「拾玖」團隊。幾年後將公司交接,與一些朋友另外創立了「混hun」共同工作空間。

 

共享與共創的核心精神

 

成立「混」其實也是意料之外,主要是因為有一年與後來成立的設計公司夥伴一起去日本東京的設計週觀摩,在東京街頭晃蕩的時候,無意間發現了「Co-working Space」,覺得很有意思,回台北成立共同工作空間的想法就在我心裡萌芽了。

 

其實「空間」本來就有很多種可能,像是起源於歐洲的「占屋運動」,就是因為房價和房租居高不下,所以當地民眾開始占領閒置的房屋。我自己則是對「空間共享」這個概念很有興趣。因為「Co-working Space」這個概念當時在台灣比較新,一般社會大眾可能不是很了解,所以那時跟夥伴就決定不如先用咖啡館的概念來包裝這件事。由於「Co-working Space」主要是提供給個人獨立工作者跟創業者一個工作、同時又可以交流的空間,而台灣這兩個族群的人在早期又有跑咖啡館工作的習慣,所以當時選在台大師大旁邊開這個空間,也是由於這一帶商圈有非常多的個性咖啡店,因此這類屬性的人在這區域的流動就相對多。

 

「混」在二○一二年的四月開始營業,六月開始就有一些媒體跑來採訪我們。到了二○一三年,還有出版社來找我們,問我們有沒有興趣出一本和「台灣Co-working Space」相關的書。那時我自認沒有那麼多的素材可以寫,所以婉拒了。不過感謝台北市政府都更處的肯定與厚愛,後來還是受其邀請將這幾年心得跟淺見,編寫了一本「共同工作空間操作手冊」。

我認為「分享經濟」一直都存在,從過去居民集資蓋廟宇的方式,到現在無論是Airbnb,或是Uber都是很好的例子,而我當時做校園公共自行車系統時(Sharing Wheels)就有了解到這概念的重要。成立「混」,當然多少是希望能持續這概念,開辦的資金主要是從高中時的投資以及開公司後存下來的積蓄。但對於混空間,當初和夥伴就沒有抱持想要賺大錢的心態來做,主要目的還是希望創造一個產業,同時創造一個給周遭朋友或朋友的朋友一個良善的工作或創業機會。二○一四年併入了現在主要的公司 Plan b當中的一個部門管理。Plan b主要是針對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作策劃的顧問公司(www.theplanb.cc)。

因此二○一六年Plan b創立了CIT(www.cit.tw),也就順勢將「混」再度擴大拓點至該處。CIT是Plan b針對城市發展、社會創新與全球夥伴建構的一個自主性的全新計畫。CIT位在中山足球場原址的西側,是「Center for Innovation Taipei」的縮寫,我們租下該場域改造後,希望提供創新型態的辦公空間,透過誘發每一位參與者好奇心的機制,讓各產業的單位、各領域的新創公司、自由工作者,在衝突性交流下找到永續發展的空間。畢竟,制定新型態的工作空間,意謂著改變整體社會的機會,目前全區大約有三十一個團隊進駐,一半是國外團隊、一半是國內,每個領域都有,從科技資訊、設計、都市規劃、服裝設計、國際創投辦公室、加速器到非營利組織等等,共同點都是在台灣設立五年內的新創單位,但都已經是五到二十人持續在成長中。在這裡我們也保留了共同工作空間,希望讓民眾比較好找機會介入這個空間產生交流,於是成為「混」的另一個據點。

喜歡發問、遇到問題就解決的好奇寶寶

我做很多事的出發點都很單純,可能只是單純地覺得這件事很有趣而已,而且我很喜歡遇到很多事情時,常先會問自己:「為什麼?」平日會刻意安排時間,看展、電影和書,每個月都會透過閱讀大量商業投資和設計領域雜誌來充電,也經常和朋友們聚會喝酒和閒聊;對我來說,它們都是很重要的養分,也打開了通往世界的窗口。

很幸運的是,創業的路上一路走來,似乎沒有遇到什麼太大的問題,可能我的個性就是遇到問題就去想辦法解決,我認為世界上沒有什麼是解決不了的問題,都只是選擇而已。

從大學開始,很幸運地一直都走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路上,但我不喜歡用「創業」這詞,也常不覺得自己是在創業,而只是想要解決存在的問題。目前最想做的事情是能夠去改變一個產業,像我最近投入研究的碳交易,就是對於許多產業會有很大衝擊的環節。在未來的世界裡,能源有限,解決能源危機將是所有人都應該關注的議題。

「混」空間裡有一個十四歲的國中生,他沒去正規學校上學,選擇在家自學,每天來「混」和一個將要去矽谷發展的團隊學寫程式,能夠在年輕時找到自己真心所愛的事,我覺得很酷。如果要給年輕人有關創業的建議,我認為「認清自己」很重要。很多人一頭熱地想要創業,但問題是,你真的搞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嗎?唯有「認清自己」,才有能力幫助別人解決問題。

出處 http://www.knowledger.info/2017/05/08/work-for-yourself/

 

威力秀,VMABeau,葳美佳,VMAlife,互聯網,網路賺錢,居家創業,在家上網工作賺錢,網路自動賺錢系統,互聯網賺錢的方法,網路事業,在家工作賺錢系統,網路兼職,在家工作網路創業

你有野心嗎? 你有夢想嗎? 你想月入6位數台幣嗎?

我們堅持五不 : 不用人脈.不用囤貨.不用推銷.不用拉人.不用出門

我們堅持五要 : 要做每日五件事,因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3298074

現在就馬上點底下網址免費報名了解!

http://qw47.weebly.com/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健康財富自由 的頭像
    健康財富自由

    祝 大家 身心靈健康! 財富自由!

    勝雄(Mi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